新闻资讯 分类
九游会2023年有哪些值得推荐的真无线蓝牙耳机(TWS耳机)?-持续更新发布日期:2024-01-19 浏览次数:

  九游会我并不认可直接用头戴HIFI耳机的评判方法,来评价真无线蓝牙耳机,既不负责,又是懒省事,对用户是一种误导,所以才会有

  (如果参数/价格与我标注的不同,请直接以官方旗舰店最新介绍为准。如果你有自己熟悉的购买渠道,也可通过熟悉购买渠道购买,我谨提供官方旗舰店的产品展示。)

  QCY AilyPods——入门级半入耳式极致性价比,功能全面,小巧精致

  Fiil CC Pro2——全金属质感加上出色的降噪体验,降噪耳机进阶选择

  漫步者lolli pro2——2022年400元主动降噪和音质体验最佳(我自己封它的,强烈建议作为首选,10月底刚刚上线,知道的人不多)

  Airpods3代——半入耳舒适佩戴加优秀的音质体验,IOS用户依旧首选,强烈推荐

  Airpods Pro2代——可能是降噪和音质完美结合的天花板,IOS用户绝对首选,不再推荐1代,请直接选二代

  (产品不管在哪个平台下单时可以备注知乎超哥粉丝,可能会有额外赠品,算是用自己影响力给粉丝争取的福利吧)

  个人观点:现有的技术条件下,不存在一款耳机能完全满足所有场景所有需求,优先根据自己特定需求来选择。如果你有明确的需求, 直接查看下面文章更合适。

  第二部分:下面是重点干货,文章结构一栏,建议先点赞收藏,以后慢慢了解,同时我会持续更新:(尽可能通俗易懂)

  3. 编解码协议:常见Aptx,HWA,AAC,SBC,LDAC,LHDC

  10. 通话降噪:单麦+纯算法DSP,双麦硬件+波束成型,双麦+CNN/DNN卷积神经网络,三麦,黑科技骨传导降噪

  开头:感谢蓝牙4.2之后的Airpods,用W1芯片+生态系统,一己之力推动行业急速发展。

  感慨深圳的真无线年的时间,极高的效率降低了成本,真无线蓝牙耳机在入门级价位也能用到靠谱的产品

  不仅仅只有蓝牙耳机一种,应该有4种红外耳机:常见于10年前的电视耳机,有发射端和接收端,原理类似电视遥控器

  频段和WIFI一样,都是在2.4GHZ,所以一旦出现设备较多,大概率会断断续续,难以根本上避免

  虽然有很多编解码,但不同编解码对于不同手机品牌,比如苹果只支持AAC,高通芯片只支持Aptx,HWA又是华为主导倡议,LDAC背后又是日系索尼。对不普通消费者,传统耳机一根线插上去听的效果是统一的,但耳机在不同设备上的体验可能千差万别。

  体积小:很难同时做好佩戴舒适度,通话降噪,低延迟,长续航。能够加入的传感器,取决于空间尺寸。

  更多关于不同版本的蓝牙参数,详细可查看:华为官方技术文档关于蓝牙发展的变化

  睿煜/原睿系列:传统电脑音频芯片巨头,在真无线耳机入门级市场有一席之地

  洛达:15XX系列非常经典,2017并入联发科,2020年打入索尼供应链

  SBC:是A2DP协议下强制规定的编解码格式,音质极为一般,最初期用于单声道语音通话,因为语音频响较窄九游会。蓝牙传输在不支持AAC,aptx的时候都用SBC传输,音质一般,几乎所有设备都支持SBC。(

  初期蓝牙耳机音质差名声的背锅侠,该让SBC来背,因为初期用于单声道通话用途

  Aptx:原本属于aptx公司,后来被英国CSR收购,再到2014年又被高通收购,所以Aptx是高通旗下的编解码重要组成部分:

  Aptx HD:支持48Khz/24位的音频,分辨率的提升显著降低信噪比,同时显著降低失真。原则上可以让你听清音乐上最细微的细节,提供与现场表演实际声音难以区分的逼真音质。

  第二代Aptx Adaptive:可以在高保真音乐和低延迟游戏之间自动切换;自动切换aptX HD高音质(24bit/48KHz)和aptX Low Latency低延时(16bit/44.1KHz),兼顾用户体验和续航。

  AAC:苹果IOS系统标配,杜比实验室提供的技术,是一种高压缩比的编码算法,Apple music上有大量的AAC音频,同码率下音质优于MP3

  HWA/LHDC:Hi-Res Wire less Audio(不是什么 HUAWEI Audio哈,看到其它博主写的也是醉了),如果不是被米国打压,这个编解码端到端的支持,应该目前已知最完美的高品质音质的解决方案。可惜现在见到的越来越少了。

  LDAC:索尼自己研制的一项蓝牙传输技术,可传输3倍于普通蓝牙的数据,实现在蓝牙下播放无损音乐,不过仅有索尼设备支持这项技术。

  一般来说,100ms以内的延迟,基本音画同步或是玩手游,普通人几乎分辨不出来。

  动圈:瞄准中低音,从尺寸上6-14MM的都有,振膜的材质有纸浆类,高分子类,复合类,金属类

  动铁:优势在中高频,以楼氏为典型代表,超过70%的动铁都是来自楼氏,助听器领域90%动铁来自他们。

  圈铁:用动圈表现中低频,动铁表现中高频,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解决方案,但同时引入装配难度和信号干扰的问题。(进阶的是同轴圈铁,即动圈和动铁在同一轴线上,避免声音的干扰)

  关于防水等级,一般经常看到IPXX,比如IP67; 第一位表示对固体的防护等级,第二位表示对液体的防护等级。 固体防护等级有7个等级,用0-6分别表示;液体防护等级有9个等级,用0-8分别表示。 总结,最高为IP68级别,最低为IP00(不防水),具体的组合理论上有6*8=48种组合。

  入耳式:配有S/M/L耳帽,典型代表Airpods Pro,佩戴紧凑不易脱落,而且封闭环境音质相对较好展现,缺点是佩戴舒适度有影响,有听诊器效应。

  半入耳式:平耳耳塞,典型代表Airpods,舒适度好,可以长时间佩戴,缺点开放的声音空间,相对来说低频会受影响。

  听诊器效应:常见于入耳式耳机,外部声音通过耳塞,传递到耳道内,产生让人很不愉快感觉,比如戴着耳机吃东西咀嚼声,跑步适合咚咚的震动声,因人而异。

  单麦+DSP算法降噪:常见于100元以内的耳机,安静环境下可以正常使用,但嘈杂环境下对方很难受

  双麦+算法:波束成型算是比骄不错的解决方案,google开放了神经网络学习后,用CNN和DNN去做的效果,也是非常棒,而且成本合理

  骨声纹降噪:黑科技降噪,原理是利用人自己说话骨声纹传递到耳机,然后对这个特征的声音进行提取加强,即使在酒吧也听不到背景环境音,但成本较高,技术有一定难度

  以声纳举例,我们向远处轮船发射一束声音,希望船只收到时候信号最强。 如果船只附近所有的声纳同时向船只发射,那么由于距离远近不同,远的声音后到,近的声音先到,无法同时达到形成叠加效应使得信号最强。 那么采用波束成形技术,调整不同位置发射时间,让远的先信号,近的后发信号,在指定的位置,信号同时到达,这个位置就会获得最佳信号。

  背后方案商做的比较不错的有:大象声科,声加科技,背后的的工程师基本都是中科院出来的。虽然现在对通话降噪普遍不满意,但进步速度非常快,个人预计2022年痛点会完全被解决,而且成本急速下降。

  通常分为前馈,反馈和双馈,前两者技术较为简单成本较低,后者较为复杂成本较高。

  但就实际体验,采用双馈能够轻松达到30dB的主动降噪效果,通常售价在400元以上。采用单馈则在25dB以下,售价在300元以内。

  坏产品:一般是山寨小公司,为快速低价盈利,但是一堆bug问题,为的是赚一票是一票的发财,对普通用户来说太折腾。

  如果预算300元以内,基本上不同产品之间的差异化很小,大都是同质化的方案,如果在意性价比,那就选出货量最大的品牌,如QCY,红米,漫步者等等,

  。耳机采用半入耳式结构设计,借鉴了Airpods3的设计理念,相比于普通半入耳结构的耳机,音质体验有了不少提升。画龙点睛的是,耳机正面的金属蚀刻网,用金属质感极大提升了产品的设计感。

  音质体验上,可能受益于13mm的大喇叭,整个声场在这个百元入门级价位,是相当出色了

  支持自定义EQ,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的听音模式,设定对应的音效均衡器。(其实在500元以上的耳机很多都是标配,不值一提,但在入门级价位上,有这种体验的并不多)。

  支持QCY的APP设置:可以实现自定义按键交互功能,寻找耳机,睡眠模式,游戏模式等等;游戏低延迟模式下,最低仅68毫秒;其它功能应有尽有:双麦通线生活防水。

  在百元入门级的产品上,充电盒小巧精致,耳机做工质感不错,同时音质体验同价位的开阔声场,还有低延迟的游戏模式,都是可圈可点的。说实线元以上的产品差距还是有的,但在百元入门级的一众产品里,竞争力还是非常强的。如果想要选择入门级半入耳真无线耳机,这款值得入手。

  骨传导通过振子振动发声,声音通过头骨传输,但在头骨的固态介质中,低频和高频损失严重,且为了稳固佩戴大部分低端骨传导耳机夹头感明显,反而失去了长时间舒适佩戴的优势。

  而另一种不入耳耳机则是气传导耳机,通过空气传导声音,能够保留低频和高频的细节,同时加上不入耳舒适设计,久戴也不会轰头闷耳,明显具有技术领先的优势,在今年被逐渐大众接受。

  最近自己试用的AeroFit Pro声阔飞跃线不入耳蓝牙耳机,采用Air Turbo创新气旋式气导技术,让声音以气旋式振动传导,模拟空气自然流动的态势,更符合正常人的听觉感受,就像裸耳收听声音是一样的,更舒适更自然一些;久戴也非常的舒适,不会造成堵耳、闷耳、轰头的情况,可以说是领先骨传导耳机的存在,是想要入手不入耳式耳机不错的选择。

  ——气传导耳机是今年十分火热的品类,不会像骨传导耳机一样震动头骨带来不适,不入耳的设计,可以长时间舒适佩戴。同时既能听到音乐的声音,也能听到外部环境的声音,在户外出行更为方便。

  运动的时候可以把颈环装上,颈环可以伸缩调节的,可自由调整自己想要的长度,在运动的时候使用更加的牢固稳靠,又可将颈环拆卸下来作日常耳挂式耳机,不管是上班还是通勤都很方便,长时间也很舒适。

  平时热爱运动的朋友可以考虑一下入手这款耳机,在非常剧烈运动的情况下,比如跑步,跳跃等它都非常稳固。而且,耳机使用的是0.7mm极细超弹力航天级钛合金打造的超柔软贴合耳挂,外层包裹TPU亲肤材质,所以即使日常用双耳佩戴形态,也能舒服佩戴一整天。在双形态下,你都可以找到最佳的佩戴方式。

  出色的开放式听音体验——不入耳式耳机这个品类,其音质水平其实刚刚开始,但即便在这个阶段,

  ,能够追踪头部动作,实时重新展示声场的位置,实现真正动态的立体声环绕。需要补充一点,开放式耳机受限于非封闭环境,同类竞品的低音做的都较为一般,而声阔飞跃线mm超大的动圈发声单元,低频效果、整体音质在整个品类也是可圈可点。

  作为旗舰耳机,该有的功能应有尽有:支持长达14H和46小时续航,支持快充10分钟用5.5小时,支持按键控制音量和切歌,支持AI通话降噪,甚至支持连接APP设置控制方式和调节音效。

  这种全新的产品,大部分用户一开始还不太会佩戴和正确使用,需要一步一步的市场教育。而在行业一开始,就推出2合1创新形态的产品,大众化接受时间会更久一些。

  作为千元价位不入耳式耳机,创新的气传导设计和可拆卸可组合的结构创新上,音质、续航,佩戴方式上等方面,声阔飞跃线耳机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,即便在不入耳式耳机品类初期,也能够大胆创新,符合我对声阔品牌一贯的认知。“2021年的声阔,成为当时国内唯一一个定位专业高端、线的中国第三方专业音频品牌,并获得格莱美音乐人推荐的耳机品牌”我相信这个正在成长的不入耳式气传导的耳机产品,只要给以时间,足够成为取代骨传导运动耳机的新品类,而声阔作为大胆创新的代表,也会持续给我带来新的期待。>

  降噪耳机这个行业都已经发展2年了,但外观上大伙一直走不出苹果的设计的阴影,不管是耳机本体还是充电盒。但FIIL CC系列,从一开始就极具视觉辨识度,全金属极具手感的充电仓设计,加上一直硬朗的直线条设计风格,在千篇一律的TWS耳机市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。

  ,工业设计水准一流。同时是开放的充电仓设计,方便取出和放入,在TWS外出便携的场景下,非常实用。

  自研丰富的MAF降噪模式:入门级竞品耳机只有降噪/通透两种模式,FIIL CC Pro2在降噪用户体验上做的非常细致,这个价位做到了降噪深度自适应(根据佩戴者环境的嘈杂程度,智能调节降噪深度和压感,实现最佳的降噪体验),甚至根据当前环境噪声特点针对性的制定降噪方案。另外降噪耳机一大痛点就是风噪的啸叫,这款可以自动根据风噪调整降噪模式,规避风噪的啸叫,降噪体验再次提升。

  3. 联动APP,实现更多同类竞品没有的功能:在APP中开启睡眠模式,耳机变成睡眠耳塞,播放背景白噪音,耳机进入静音状态,禁用电话提醒等外部声音,甚至可以设置倒计时关闭背景音。对于在办公室午休的时间,非常适合这种短暂的睡眠模式。

  4. 可自选的LDAC编解码通道:如果是安卓用户,可以自选解锁LDAC高清音频编码,全链路享受更为高清的音质体验。(TWS完美的音质体验需要音源到耳机全链路无短板,要求比较高,不是所有用户都是刚需。LDAC编解码需要向索尼支付单独授权费用30元,非编解码刚需用户可自行评估,FIIL这点做的很好,把选择权交给用户,苹果用户就不用支付LDAC费用了,因为不支持LDAC)

  极简设计的没有充电仓盖,部分用户会担心耳机丢失和落灰的心理问题,的确是一种担心。但从目前CC连续几代都是不带盖的设计,结合自己长期的使用体验,这个担心对大部分用户是多余的。

  在降噪的细节体验上,尤其是自适应降噪模式和环境音优化降噪上,CC Pro2可自动切换和优化降噪方式,在降噪深度和声压级之间实现更好的均衡。

  所以,对外观设计有追求,需要进阶体验降噪功能的伙伴,CC Pro2是一款不错的进阶选择

  入门级半入耳,往往给人的感觉,就是基本功能够用,但是存在各种各样说不出来的隐藏的短板,比如链接稳定性,比如防水级别,而且往往是山寨Airpods大行其道,产品没有丝毫创意,但Fiil产品的设计从来不会让人失望。

  音质上竟然做出来较为显著的重低音效果,是这种结构耳机的比较让人惊奇的地方,同时兼顾了半入耳舒适度和一定的音质体验。

  大量用心设计的小功能:支持快速充电,耳机没电时充电10分钟就能快速复活;支持游戏低延迟模式,查找模式支持APP寻找耳机定位,支持耳机按键自定义设置,甚至支持设置耳机在蓝牙中的名称,不少功能只是在旗舰耳机上才会见到,很少在入门级耳机上见到。

  百元入门级价位的塑料感,还是在充电盒上比较明显的,这个产品也是存在这个问题。(受限于成本的问题,很难做到最优了,可能是这个价位最优解了。如果没有体验过真无线耳机的伙伴,可以先上车试试,感觉不错再换车厢)

  作为百元入门级真无线蓝牙耳机,该有的功能因有尽有,而且还有不少用心设计的小功能,如果还没有体验过真无线蓝牙耳机,而且又在追求半入耳舒适体验,完全可以作为第一次上车的首选。

  小米红米的真无线耳机,走的是机海战术,所以混乱的产品线命名,很难通过产品名称了解到产品的定位和配置,有些产品比较坑,而有些产品又有较强产品力。第一要务,就是先避坑,然后选择适合自己的,Buds4算是199入门级主动降噪耳机中,性价比非常出众的代表了。

  199元入门级主动降噪耳机中,少见的支持自适应降噪——可以根据环境变化自动切换对应的降噪等级,从而避免在安静环境下开启强降噪模式,导致的耳压压迫感。同时也支持手动调节3种降噪模式,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手动调节。最大的降噪深度也到到了35dB,完全能够满足入门级降噪需求。——从降噪的维度来看,性价比很高

  做工和手感,在199百元入门级价位,是有很强竞争力的。产品本身和500元以上肯定有一些差距,但是放在百元入门级产品中,手感和做工,都是没啥挑剔的,握在手里,珠圆玉润的感觉。

  该有的功能应有尽有:佩戴检测,PI54防水,双麦通话降噪,Type-c快充,触摸控制,APP自定义按键等等,入门级产品该有的功能,一个不落下

  所谓内置小爱同学,咋说呢?就是连上手机,长按调出小爱同学而已,跟长按调出SIRI没啥区别,这个属于典型的营销过渡,我还以为支持了本地离线小爱同学,买回来之后才发现自己想多了。

  作为199元入门级真无线耳机,性价比贼高,属于红米系列耳机中诚意产品,而不是坑货产品。如果是小米系统,预算有限,又想要进阶体验下主动降噪,这款足够把入门级降噪竞品耳机秒掉了

  从来没想到,竟然会有400元入门级价位的旗舰真无线蓝牙耳机,自适应降噪+双动圈单元+智能抗风噪+三麦通线级别防水+离线语音唤醒。要知道,这些旗舰功能在千元主动降噪耳机上都不一定能同时兼备,而在300元的Buds 4Pro像七龙珠一样给凑齐了。

  300元价位真正的旗舰降噪耳机,最大高达43dB的降噪深度(虽然噱头大于实质,但降噪深度还真是旗舰的水平),同时

  ,同时支持双通透模式(环境音模式+人声增强模式)。旗舰降噪体验该有的,全都齐备了。

  支持抗风噪和三麦通话降噪:一个是自己听起来没有刺啦刺啦的风噪,一个是电话时对方听起来干净纯粹

  (之前在高通QCC51系列的旗舰主控芯片上才会见到),极其实用,去年还是千元价位产品选配的,现在300元产品都具备了。同时还支持一拖二双设备链接,可以同时连接小米手机和其它设备(比如苹果手机,比如电脑等,不局限在自家生态系统产品)

  基础功能扎实:不仅仅是应有尽有的基础功能,可以说非常扎实的基础功能,续航达到9H/36H,同类竞品少见(曾经华为Freebuds4i可以做到10H,但5i弱化了续航)。IP54防尘放水拿来跑步运动绰绰有余。

  300元的旗舰主动降噪蓝牙耳机,可以说是这个价位的机皇存在了,目前来看,没有同类耐打的竞品。

  半入耳产品,在200元入门级价位段,曾经是山寨Airpods的天下,但是OPPO Enco Air2凭轻便无感的佩戴体验(是真的无感,因为实在太轻了),加上透明果冻仓的时尚设计,在原本同质化的半入耳的耳机中,快速脱颖而出。

  半入耳设计,加上仅3.5克,带在耳朵上几乎感觉不到存在。充电盒采用半透明的果冻仓设计,在前篇一律的黑色纯色中,像是一股清流,辨识度非常高。

  ,一般来说,动圈耳机发声单元越大,重低音越显著,普遍会感受到较好的听音体验。

  自家color os的深层优化:支持游戏低延迟模式,上一代适用于自家color os系统,而air2也是全系统的游戏低延迟模式,支持弹窗链接,即使不懂蓝牙设置的父母长辈,也能快速上手。

  手机品牌对自家配件的优化,往往让第三方耳机厂家可望不可及,随手一个优化的小功能,第三方独立耳机厂家都是一辈子做不到的羡慕。Air2支持耳机遥控拍照,这在手环是是标配功能,但耳机上目前还只有自家品牌重视的耳机端才会优化加入(比如隔壁家荣耀亲选X2,虽然性价比很高,但是直接选购的,没有做深入的系统适配)。

  该有的基础功能,应有尽有:比如触控操作,app自定义,定制化EQ调节,IPX4防水防尘,AI通话降噪

  OPPO Enco Air2作为200元入门级高性价比的诚意产品,将会挤掉独立第三方耳机品牌的大量市场空间,因为从产品定义到供应链掌控,大品牌只要愿意用心做这个价位的产品,那基本上没有第三方独立耳机品牌什么事情了。

  :和千元价位自适应环境降噪方式不同(一般根据不同环境切换不同降噪模式,常见于索尼BOSE等国际品牌),OPPO Enco Free2另辟蹊径,采用量耳定制的降噪曲线,根据每个人不同耳道环境,定制千人千面的降噪体验。每个人耳朵结构都是不同的,这种主动降噪方式,或许会引领真无线耳机另外一种方向未可知

  :通俗解释,就是定制属于自己的声音曲线。每个人的成长环境,决定了耳朵的受损程度不同,所以标准完美的声音曲线对于某个人来说,可能根本体会不到(比如,自己对于中高频部分,不管怎么尝试,某些就是听不到)。利用OPPO Enco Free2的个性化听感,通过大概3分钟的听力测试,可以实现自定义的听觉感受,而且会有明显的差异,不是那种玄学层面的差异。

  >

  我录制了一个详细的视频,带上现有耳机,可能就能体会到差异。如果配上Free2,差异更明显。

  除了眼前一亮的个性化降噪和听感体验,在产品设计细节体验层面,OPPO Enco Free2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,比如和华为Freebuds4对比,耳机放置的位置,无需调整直接佩戴,在黑暗环境下也可以方便使用。

  因为airpods的结构设计几乎是最优解,如果你想要做好一款无线耳机,那么要么很像airpods,要么很难用。Freebuds3和4还处于AirPods 阴影下,拿给外人看很难分辨出来,但freebuds5的造型,却非常巧妙(弧形设计使得支撑更为均衡),同时触摸控制的设置也非常巧妙。

  结构上非常大胆的创新——弧形的巧妙支撑,配合触摸控制,一方面更手指更容易找到着力点,另一方面把触摸的压力巧妙分流在耳机上下两端,实现更稳固和更舒适的交互。

  超出预期的降噪体验——我甚至戴着在星巴克中,一个晚上没有摘下来,竟然会感觉到耳压比较大! 通常半入耳耳机开放的结构,大家通常都在吐槽降噪功能是个摆设,不论是三星buds live anc版,还是freebuds4系列都是有这个历史遗留问题,但在freebuds5上,倒是要感慨耳压比较大了

  强悍的计算音频——来到2023年,正式进入了计算音频时代,不管是针对耳道内的自适应,还是针对环境的自适应,都给每个人带来全新的个性化听音体验,而这是其它传统耳机无法带来的经验体验

  1. 我优先推荐华为鸿蒙用户使用这种方式,但对于国内其它非鸿蒙用户,有些功能实现不了,有些可惜。

  】半入耳+主动降噪,据自己了解,业内也就华为和三星在做,三星Buds Live发布后已经阵亡了,华为从Freebuds3到Freebuds4,连续两代都在优化半入耳主动降噪,很有耐心,从目前新款体验,降噪效果明显比提升,甚至不低于同类入耳式35dB竞品效果。同时具备半入耳的佩戴舒适体验和主动降噪隔音效果。

  :有两种自适应降噪方式,一种是环境自适应,典型代表有索尼机型,另外一种是耳机自适应,根据耳道和耳屏等结构,匹配最适合自己的降噪模式,实现千人千面的方式,同类代表有OPPO Enco free2和华为Freebuds4。(可能是2021年之后主动降噪耳机的趋势,甚至可能会快速成为标配,这也是个人预判,可能会打脸)

  】:具备主动降噪的耳机,通常都是很大只的,比如Airpods Pro,bose消噪塞等,而且重量6克以上。能够做半入耳,而且塞入主动降噪,重量控制在4克,续航没有明显短板的时候,难度不是一般大。(当时看到产品综合介绍的时候,佩服的五体投地,其实背后麒麟A1的贡献功不可没)。

  产品综合体验很棒,但在单点上却又一些硬伤,比如追求绝对的主动降噪效果和音质,比不上完全入耳式的降噪耳机。

  耳机打开到佩戴,是反人性的,需要额外反转以下。(优点是,这么放置,大大缩小了充电盒的体积,所以优缺点各半。其实Airpods也是如此,为了综合产品体验,做了取舍)

  可能是的原因,重低音有种特别的加强,喜欢重低音的朋友可能听起来还好,但如果不喜欢重低音的朋友,听起来可能怪怪的

  舒适+主动降噪,非他莫属,已经是第二代(第二代一般更稳定更优秀,配置功能都会有大的升级)。但音质方面,每个人从小到大环境不同,听音训练不同,所以很难有统一标准。就个人接触到的效果,属于及格线以上的水平了,不放心的话可以去实体店试试。

  如果希望半入耳舒适降噪,那么华为Freebuds4会是唯一最好的选择,嗯,没有其它选择了(其实个人建议华为用户,如果不需要极致音质,预算足够,首选这款)。

  受限于麒麟芯片缘故,Freebuds4E将会逐渐更新Freebuds4的地位,功能上没有明显区别,只是可惜麒麟这条好龙

  如果你是安卓手机寻找千元主动降噪耳机,那么强烈推荐Freebuds Pro 2

  。而上一代的Freebuds Pro就已经是当时的佼佼者了。而目前首发的三麦混合降噪比双麦混合降噪,拾取外部环境音可以做到更加精准,降噪体验更加出色。招牌的智慧降噪继续发挥作用:支持耳道内自适应降噪和根据外界环境自动切换降噪模式。

  出色的音质表现:源于全链条的努力,包括编解码传输通道+双单元的发声单元+电子分频+计算音频+可选的联合调音。之前HIFI高保真在这种全链条音质细节追求之下,显得有些业余了,尤其是

  :支持三维声/立体声的多种音源,同时结合耳机内置的陀螺仪,可以实现精准识别头部动作,带实时重塑声场位置,营造360度的动态空间环绕效果。如果没有体验过的,可以去华为体验店尝试下,这是一种很神奇的体验。

  在其它细微的地方,做的是极其细致:比如通话降噪的抗风噪和环境噪音消除,比如支持音量调节(大部分同类竞品其实并不支持滑动调节音量)

  如果你是鸿蒙系统用户,那么这款将会成为搭载鸿蒙3整个生态体系中,犹如一个大家庭无缝衔接的成员,甚至要比现有的apple os还要无缝。

  目前来看,几乎没有明显的缺点。如果品控不出问题的话,是一款极为出色的旗舰真无线耳机。而华为的品控体系,在整个供应链中是几乎变态的存在(和苹果一样)

  半入耳舒适佩戴和音质体验融合:这两个原本是矛盾的,原本半入耳的白开水音质,几乎没有低频体验而言。利用自适应均衡,Airpods3可以同时做到舒适佩戴和低音效果,这是目前来说,同类半入耳耳机中,综合音质和佩戴体验最出色的产品了。

  和IOS系统无缝连接体验妙不可言:如果你在用Apple watch,Ipad,Mac等苹果全家桶,那么这款务必一定要入,不同设备之间无缝的切换和衔接,这种体验如果用过绝对回不去的,从来不用担心连上之后切换设备的苦恼。

  优秀的通话降噪的抗风噪效果:录音过程中,故意大力用嘴朝向麦克风吹气,试听后的声音都没有听到明显的呼呼气流声,对于需要通话抗风噪的伙伴,是个很不错的选择。

  良好的交互体验:压感控制是目前真无线耳机所有交互中最好用的交互方式,总算Airpods3也补上了,同时支持

  对于IOS15以下,部分功能无法使用。很可惜,自己的陈旧的IphoneX一直不敢升级IOS15,所以无法体验到全部功能

  安卓用户不要选airpods,可以直接华为freebuds pro。苹果用户如果预算接近1000,无脑入手airpods3,普通苹果用户如果预算超过1200,降低预算入手airpods3

  Airpods pro系列的晚节总算保住了,原本出场即巅峰的降噪,在后来安卓同类竞品追赶下竟也显得拉胯。

  但2代的出现,降噪深度再次提升,结合iPhone的深感摄像头+HRTF的听音体验带来前所未有的震撼,再次回到降噪和音质的王者地位。

  即使不算上生态系统上的优势(弹窗极简链接+系统无缝切换)等等,作为独立的耳机产品,主动降噪体验也是同类佼佼者:自研的H2芯片,利用计算音频和定制的发生单元,加上利用深感摄像头对耳道的检测,把降噪水平和音质体验,推向了顶峰(预计1-2年内,没有敌手)。

  8. Liberty 3 Pro声阔小金腔——国产新锐,可与国际一线品牌相媲美的音质体验

  从发声单元到编解码通道,都是满满的设计细节。在第一代广受好评的同轴圈铁技术迭代到2.0版本,不仅发声单元保持同轴,也和外耳道保持在同一轴线上,使得声音可以不需要经过反射,直接传到耳道内零反射,零声染,保证最短距离直达耳道,避免声音在传输过程中出现相位畸变,同时支持LDAC高保证编解码通道,原本之前非常出色的音质体验再次提升。(千元价位的耳机,一定要有自研的声学技术和特点,否则都是玄学,拉不开差距,只能打嘴炮。)

 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决定了后天能够听到的声音细节的差别是巨大的,传统的耳机在追求音质的过程中,忽略了每个人听力损伤和遗传的差异,而通过自定义声纹,用3分钟的声纹测试,对不同频率下的声音进行个性化强化,实现千人千音的个性化听音体验。(其实生活中往往别人说能听到某个声音的细节,自己怎么努力都听不出来,并不是耳机不行,而是每个人的声音敏感程度不同。)

  3.个性化降噪体验+环境自适应降噪=双重的优秀降噪体验:Hear ID ANC

  环境自适应降噪,这个将会是2022年旗舰降噪耳机的标配,实时检测环境噪音,并基于所处环境噪音程度自动切换匹配的降噪档位,而不再是用户自己切换。相比于主动降噪在深度方面的军备竞赛,各家都在比拼谁的深度更深,真正用心做产品的品牌往往注重均衡的降噪体验,单纯追求降噪深度用将会在2022年被大众用户摒弃4. IOS用户的APP,可以直接在系统的小工具中对耳机进行设置,不用重新点开APP,非常人性便捷。

  1. 开盖后取出是反向:耳机设计时,充电触电是在下方,佩戴在耳朵上时,充电触电在人的背后,这就导致耳机取出佩戴的时候,需要转半圈,没有其他耳机直接取出佩戴要来的方便。

  千元价位真无线耳机,除了国际品牌和手机品牌的产品外,少有同类其它产品,因为难度较大,而且产品同质化极为严重。

  尤其是音质方面,直接吊打同类比如Airpods产品,以及其它普通耳机。因为不少真无线耳机在中高音解析做的不错,但在低音上下潜明显短板,估计是因为耳机本身结构实在太考验技术实力了。中高音一如既往的优秀,在低音上,双路动圈扬声器让清脆的高音和震撼的低音同时兼备,嗯,真优秀。

  真无线的另外一个短板,就是结构受限很难做到优秀的通话降噪,目前只有Airpods/Jabra等几个做的较好,三星这一款也是很拼,直接三麦克风系统(双外部麦克风与内部麦克风相辅相成),最大程度降低环境噪音,通话质量急速提升。

  :三星的Buds系列从1代到Pro再到现在2代,一直都是千元价位音质的排头兵。收购了音频标准制定者哈曼之后,真无线的音质几乎是没有敌手。这款通过两个分频动态扬声器,能够同时享受强劲深沉的低音以及清脆高亮的高音,音质体验上毫无压力。

  没有像其他耳机一样强调最大的降噪深度,其优势在于各频段的综合降噪能力;没有明显的压感,但又能感觉到有一些降噪的效果,降噪体验因人而异吧。

  :三麦降噪加上VPU语音拾取单元,能够极大过滤不嘈杂的环境噪音。同时结构设计上的低突出设计,能够大幅度降低风噪。

  :充电仓和耳机触摸起来非常的丝滑,内部空间紧密,精致,像个礼品盒一样,有种贵重感,用它作为礼物是一个很好的选择。同样佩戴的舒适度比上一款有了显著提升。

  自家生态系统无缝切换:如果是三星的用户,佩戴体验不亚于ios用户佩戴Airpods系列。同时可以和Windows实现快速配对,这个还是比较方便的。

  如果是IOS用户,那么目前还没有Galaxy wearable软件支持,无法升级耳机,同样无法设置切换,无法开启新固件的通话时打开环境音功能。

  (或许后续会支持IOS版APP,但一代Pro版都已经发布一年了苹果商店还没有APP,我也不知道怎么更新APP的效率会变得这么低下)

  ;耳机本就是豆状的设计,触控区比较光滑,耳机拿下来的时候一般都是要用手从上往下扳,否则拿出来可能容易掉。

  三星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,决定了生态系统上的无缝切换是个明显短板。也就是说,如果你是安卓或IOS手机,那么Buds2大概率只是一款非常优秀的真无线耳机硬件产品,无法实现自家手机生态的完美切换。唉,可惜了。(在小米手机上,开启通知读取功能是,被多次提醒危险,也是感觉生态系统上无缝体验,还是必须自己亲自下场才行,第三方系统都会提示各种权限风险的)

  密封效果显著,对应的听诊器效果比较明显,虽然是入耳式的通病,但是走路的时候都可以感觉到。

  至于2020年9月新款Buds Live,唉,一言难尽,慎入(半入耳做主动降噪的,勇气可嘉,口头表扬即可)

  【强烈推荐,对于追求音质和主动降噪的用户,可以考虑Buds Pro。如果预算有限,可以考虑2】

  a10.索尼降噪豆 WF-1000XM4(这是个有争议的创新科技产品,个人持中立态度)

  通过常用定位,自动可以判断佩戴者的状态信息,比如,步行,跑步等,自动切换对应的降噪和环境音模式,从而对应不同的降噪/通透效果,再加上特定的抗风噪设计, 良好的降噪效果的同时,又将耳机向智能设备推进了一大步。

  :发声喇叭用6mm驱动单元,加上LDAC高保真编解码,再到DESS Extreme驱动,实现音频体验端到端的完整链路支持,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,而不仅仅是喇叭端的调音。

  :对话只需要发出声音,就可以将声音消除掉,同时处于类似通透模式的状态,毫无障碍的和周围进行沟通,极大的提高了佩戴耳机的便捷性。

  12H/36H的续航时间,快充;多种感应器应有尽有,配置非常的豪华。耳机盒采用酷炫绿灯设计,打开后很有科技感。

  2000元的价格,对耳机不了解的人很容易考虑其他产品,而且同类价位的竞品很少。

  :需要详细了解说明书之后再去操作,不然连接蓝牙都可能是一个问题,尤其是基于运动状态和地理位置智能降噪设计,对于普通没有体验过智能降噪朋友,估计第一次用一脸懵逼。

  :虽然并对比上一款已经降低了耳机的重量,但是单耳7G,不宜长时间佩戴。

  其它额外的进阶功能:360 Reality Audio设置需要使用想对应的应用程序,在目前音乐软件几乎已经固定的国内,很少有人愿意放弃已经使用过很久的软件去选择一款新的应用程序,更何况还需要额外付费。同样还有索尼Hi-Res音乐,每个月138人民币的订阅费用,不是普通老百姓能消费得起的。

  对于创新的智能免摘功能,设计理想很丰满,但实际体验很骨感,往往开口说线%的立即切换环境音模式,部分时候会有错判和延迟,很影响用户使用心态。因为无法每次都能实现预期功能,往往会有一种失控或生气的感觉。

  这款产品的定位在目前的耳机市场属于探索者的身份,可以体验到耳机最先进的技术,因为没有其他产品做对比,性价比这方面不好说,就目前的情况来看,优势很明显,不足的地方也比较明显。